一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
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
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
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
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
成为东方别具
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
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样,
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
由浅入
深的发展过程。
1973
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
,为我们认识这
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
"
最上横边裹
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
"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
画上,又进一步发现:
"
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
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
"
这些具体特征,
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
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
有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
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
推至距今
2000
多年前的战国
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
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
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其中提及:
"
自晋代已前,装背不
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
《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
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
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
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
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
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
种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
著名的
"
宣和裱
"
的格式。
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
特别在明
,
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
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
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
后来
,
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
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
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
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
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二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
工作室(亦称装裱间)
: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
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
挣墙(亦称大墙,挣板)
: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
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
案台(亦称装裱桌)
: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
度一般在
80
厘米左右。
(四)
晾架(亦称晾竿)
:
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
等。
(五)
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六)
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七)
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八)
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九)
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
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一)
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十二)
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
油纸(亦称浆纸、隔糊)
: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十四)
砑石(亦称磨石)
: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
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十六)
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
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三
装裱材料
(一)
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二)
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三)
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四)
丝带、绦带、铜钮等。
(五)
面粉、明胶、明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