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艺术,更多精彩

2020-04-01
蒋新军 田呢
25762


观众在南京养墨堂美术馆欣赏作品。 (申艳平摄/光明图片)


众多民营美术馆成北京宋庄的一道风景。(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在蓬勃发展中难免会遇到阻力,资金来源、展品质量、人才队伍、运营方式等问题长期困扰着美术馆运营者。总体来说,民营美术馆尚未进入成熟期,体质单薄,步履维艰。

  重绘文化艺术新图景的过程中,有人热情似火,有人冷言冷语;有人注重功利,也有人专注理想。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尚需民营美术馆以及社会各界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

  自我造血解决资金问题

  目前民营美术馆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完全依靠个人力量,二是企业资助,三是集合社会力量。其中,后两个往往是民营美术馆最大的着力点。

  为了寻求赞助或支持,一些美术馆不得不接受投资方的支配,向商业化运作倾斜。而依赖出租展览场地进行创收的美术馆,往往由于展览的流动性,使得美术馆存在的意义变弱。为此,有人诉诸政府支持,建议把民营美术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进行规范化管理,单独立项扶持民营美术馆,使之与公立美术馆一样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在运营模式中,过于依靠外来支持或单一的投资人,极易造成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对于民营美术馆而言,解决资金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自我造血。通过门票收入、图书画册的出版以及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可以拓展收入渠道。而面向公众的专业的展览策划和公共艺术项目、个性化的优质馆藏、艺术基金会的建立和引入,更是民营美术馆塑造品牌、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总之,实现自我造血的核心任务,还是要回归到美术馆的定位上来。

  作为中国首家民营非企业公益性当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在历经14年的摸索发展和品牌积累后,为民营美术馆的存续提供了一种经营模板。“今日美术馆的赞助有比较清晰的两个层面,一个是长期对美术馆整体进行支持的一级赞助商;一个是相对灵活地对美术馆项目进行支持的赞助商。这样互补的两个层面使得美术馆可以健康地吸纳外来资本。”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说。

  精确定位提升魅力指数

  “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英国画家雷诺兹曾这样说。美术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美育基地,组织策划公共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不同层面的观众,更在于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公众对当代艺术的参与度。

  在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谢素贞看来,民营美术馆面临的最大困难并非是其运营发展有无资金保障,而是定位的千篇一律,“同质化的内容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聊,甚至到最后,美术馆里没有了观众。”

  既要发掘内容,又要梳理内容,还要传播内容,从某种层面上说,美术馆和媒体何其相似。魅力不够,很大程度上是对观众不够用心。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艺术总监长谷川祐子就以“中介者”来形容美术馆在城市与公众之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其组建的专业教育团队,通过一系列的跨界合作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我们希望艺术家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能齐聚一堂,只有合作才能推陈出新、获取灵感。”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是游人必去的景点之一。“如果您仔细看会发现,每个自画像的瞳孔都不一样哦,那是因为梵高一直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观察自己……”语音导览器里娓娓道来的中文解说让中国大学生刘欣娟很受用,时不时抛出的各种疑问句,吸引着她去挖掘画作背后的故事。通过大量的原作和精心的讲述、展示,梵高美术馆成为游人了解艺术家本人的最好载体。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