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20-04-01
332579

  3月25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于中国美术馆举办。

  1928年,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诞生,同时也拉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序幕。从建校伊始仅30多名教职员、56名注册学生的国立艺术院,发展到如今逾万名师生,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四大校区的中国美术学院。

  此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展的学院90周年纪念大展主题——“中国·美术·学院”,遍布中国美术馆一层所有展厅的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中撷取了15个案例,以这些案例来呈现这三面旗帜的内涵,展示先锋、现场和宣言的力量,展现中国美术学院的文化坐标、教育理念和艺术成就,探讨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创生机制与动力机制,叩问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发展路径。

  一进入中国美术馆的大厅,3米高,9米长的四张巨幅油画上,来自不同时代的前辈先师们向我们投来深邃而殷切的目光,是期盼,更是嘱托。这四组群像描摹出从1928年建校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几代艺术教育者的不朽精魂。

  位于正中的《国美春秋—清明》描绘了1928年春国立艺术院建校伊始的图景。这是以蔡元培先生、林风眠先生为首的建院一代人的写照,其中也包括最早的学生代表李可染、张眺、艾青等。他们在春雨霏霏的上午,登上奇石巍立的葛岭,俯瞰西湖,映身诗性湖山的天地之间,意气风发,为中国艺术的新时期开辟道路。

  蔡元培先生是最早确立中国独立艺术教育理想之人。在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上,蔡元培先生振臂疾呼:“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的生活。”这种创造美与培养爱美民心的双重使命,深深地烙在了美术学院的旗帜上,烙在国美师生代代传承的心里。立此担当,以林风眠、潘天寿为代表的建院一代人,映身湖山,创立林风眠中西融合与潘天寿传统出新的两条学术脉络,拓展艺术教育东方诗性的品格理想,虽长途艰险,却始终是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旗帜。

  “皇皇者中华,五千年伟大的文明,亘古照耀齐日星。制作宏伟,河山信美,充实光辉在我辈……”这首由中国美术学院历史上第二任校长滕固作词的校歌创作于抗战时期国立艺专师生西迁途中,反映了艺专师生把艺术和生命献给抗战的心愿。从1937年辞别西湖到1946年复员杭州,九载征途,颠沛六省,学院十迁其址,五易校长,辗转约六千公里。尽管备尝艰险困苦之味,师生们仍心怀壮志,于硝烟弥漫中葆有理想,坚守美与知识的殿堂;在民族危亡之际,以艺术为武器,稳定人心,感召国人。

  六件高2.55米,总长45米的“烽火艺程”主题浮雕所刻画的正是国立艺专师生们谱就的西迁历史图景。

  而“乡土学院”所展示的正是90年来中国美术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长卷。在徐徐展开的《美丽中国图卷》及《之江清远图》中,观众们可以跟随着时间的线索走过中国美术学院90年来亲历的每一站中国大地。

    此外,为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国美之路大典》也全部付梓。这部丛书由百余位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团队参与编辑,历时十载,共16卷39册,近1500万字、2万图版,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学术梳理,也是中国美术出版史上最具研究性的学术之一。

  据介绍,3月26日至27日,中国美术学院还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哲学家、策展人与教育者齐聚一堂,共同梳理艺术/教育的前沿讯息,共同辨析当下实践中蕴含着的发展之要素;共同追问,我们何以谈论未来?

  4月7日,大展在北京落幕。杭州的系列校庆活动将同时拉开帷幕,4月7日至9日将有8场活动精彩呈现,其中包括4月8日校庆当日的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庆典及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仪式暨系列展开幕式,以及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校庆特展、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我与改革开放40年——77、78级校友座谈会、国际美术学院院长论坛、良渚校区奠基仪式和“国美之夜”校庆晚会。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