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舟的名字在中国美术界大名鼎鼎,因为他是中国美术馆的馆长。许西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专业画家。还有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王锡平等人,都与笔者要介绍的这个人有关。
这个人的大名叫高乃春,曾用名高喜柱,我认识不久的一位美术界的真正大师级人物,自认识后我俩来往频繁,共同探讨,就像是几十年的知音,我虽然久久不动笔了,但突然有一种想写写他的念头。
高乃春满脸的皱纹,就像太行山层层叠叠的岩石;他背驼腿弯,就像太行山上的千年老松;他说话不快,一字字却掷地有声,亦像太行山上一块块剥落的石头,滚下山崖时会引起山间的共鸣。
高乃春先生70岁了,在小学时期,就爱画画,可以说他一生就没有放下手中那支笔,他一辈子都在认真地作画,但是至今在山西乃至全国的画界却默默无闻,网上也不见他的大名,虽然我一见他的作品,就爱不释手,但以前并没有多少大型作品流传于世,这就怪了,何也?
先看看高先生这几幅山水画。
我找了几个词来形容,大气磅礴、笔笔精道、角度非常,站在画前,身临其境,不知身在何处,忘记归路矣。
我这样问高先生,你的老师是谁?你结识过什么高人?
没想到这一问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略带所思,然后满脸堆笑的谈了一些往事。
“上世纪70年代,我也就20出头,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绘画人才了,昔阳县文化馆、大寨展览馆,就把我抽调到馆里培训,那时候我就有幸结识了西安美院的刘文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许西,山西美院的杨力舟、王迎春夫妇等,他们讲理论、讲绘画,亲自手把手教我,我那时创作了《人造平原》、《涵洞造田》、速写《育苗》等,其中《涵洞造田》还先后被山西日报、人民日报发表,山西人民出版社印制成年画,发行到全国各地,这个作品多次参加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举办的“农民画展”,还获得一等奖呢。”
后来,高乃春先生调到县剧团工作,成为一名专业画师,每天就是画舞台布景,一画就是三十多年,这期间有业界不少的名人对他做了传授和指导,手把手地教,一教就是半年一年的,因为,昔阳县当年因大寨而走红,政界、经济界、文化界等许许多多的名人到大寨村、昔阳县学习取经,小小的一个县剧团也完全折射出当年的情况,中央戏剧学院在高乃春到剧团上班的第二年,就派了两个老师,两个学生实习,一位老师姓苏,是从苏联留学回国的高材生,专讲绘画理论,还有一位是专门绘景的王锡平,就是这个王老师,让高乃春受益匪浅,他亲力亲为,指导用笔、用色,令高乃春茅塞顿开,边画边讲“画画要讲三面五调,三面就是要一个物体有平面、正面、侧面。五调:受光面、背光面、高光、反光,阴暗交叠线等这些具体的东西都要掌握好,特别要注重环境色,各个环境都有他的色彩特点,比方说,春天是嫩绿色,夏天是深绿色,秋天是橘黄色,冬天是紫兰色,这就是环境色,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你身穿一件白色的衣服,在玉米地里锄地,这白色衣受到绿色环境的影响就不是纯白了,就得发绿,反之受到火光的影响,着白衣服就偏红,只有这样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使彩色协调统一,才能画出一幅好画。”
高乃春侃侃而谈,说到画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他一辈子在默默无闻地作画,每天在他的画作天地里自由驰骋,根本无暇顾及画外的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网络世界、微信、qq等等,他一概不会,怪不得许多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他也从来没有在宣传上下一点功夫,这就是我一开始提出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这样也好,外面的世界太精彩,看多了使人眼花缭乱,那有心思认真地作画,看高乃春先生的画,那份干净、那份纯真、那份震撼,还说不明问题吗?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新闻高级职称、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山西诗词学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