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钢琴家兼指挥谢亚鸥领潮世界先锋音乐

2020-04-01
李新
123864

旅德钢琴家兼指挥谢亚鸥


谢亚鸥与她的柏林钢琴打击乐乐团

  说起谢亚鸥,国内的爱乐者们也许并不陌生。近年来,她在国内多次举办专场音乐会或与国家交响乐团等一流乐团合作。2007年还在国内发行了《谢亚鸥柏林音乐会》专辑,其中全部是勋伯格、梅西安、德彪西等作曲家人们鲜为一听的20世纪音乐作品,投注了她对现代音乐的一份执著热情。

  谢亚鸥3岁起随母学琴,11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后又升入附中,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三年后即赴欧深造,先后就读于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分别获得两所学院的“艺术家文凭”(Künstlerischer Abschluss)和“音乐会文凭”(Konzert-Examen),并以优异成绩作为柏林艺术大学的交换生被派往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继续深造。

  中国钢琴家赵屏国、李名强、林尔跃,德国教育家及演奏家黃婉莹、莱格拉夫(Hans Leygraf),法国钢琴家艾尔费尔、艾玛(Pierre-Laurent Aimard)和德瓦永(Pascal Devoyon)等钢琴名师伴随谢亚鸥在钢琴艺术的道路上一路成长。上海音乐学院黄晓同教授和法国指挥家迭果·马松(Diego Masson)把她带入指挥艺术的殿堂。法国钢琴家梅西安夫人洛丽奥(Yvonne Loriod-Messiaen)、中国钢琴家傅聪、西班牙钢琴家拉罗恰(Alicia de Larrocha)、美国作曲家克拉姆(George Crumb)和德国作曲家拉亨曼(Helmut Lachenmann)等众多大师的真传,则使她对各个时期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语言,尤其是20世纪的钢琴文献有了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如虎添翼,在音乐艺术的天空中纵横驰骋。

  谢亚鸥对传统音乐意蕴和现代音乐语言都有着极好的领悟禀赋。饱满的浪漫激情和娴熟的演奏技巧,更成就了这位年轻钢琴大师的艺术风采。她演奏风格严谨细腻,技术精湛完美,处理作品深沉而内在,没有哗众取宠的动作,注重音乐内涵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来,谢亚鸥活跃于国际乐坛,先后应邀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10多个国家举行独奏音乐会。柏林爱乐大厅、柏林音乐厅、维也纳音乐厅、巴黎音乐城、巴黎科托音乐厅、北京音乐厅等国际音乐中心,频繁闪现她挥洒激情与灵感的身影。德国柏林交响乐团、韦斯特法轮新爱乐乐团、法国里尔国家交响乐团、罗马尼亚克罗恩施塔特爱乐乐团、德国新布兰登堡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及台湾NSOT交响乐团等国际著名乐团的邀约不断。

  她曾多次荣获包括奥尔良二十世纪钢琴比赛(Orléans Concours XXéme Siécle)、梅西安钢琴比赛(Concours Olivier Messiaen)、西班牙哈恩大奖赛(Premio Jaén)、意大利科莫国际钢琴研究院奖学金(International Piano Academy Lake Como)及德国达姆斯塔特国际现代音乐节等重大国际音乐盛事的主要奖项,因对贝里奧、勋伯格、李斯特和德彪西等人作品的出色诠释而获得特別嘉奖。

  作为一个成功的中国钢琴家,谢亚鸥还致力于中西钢琴音乐交流,既将西方现代钢琴作品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钢琴音乐带入国际音乐舞台。在著名的阿姆斯特丹高德阿姆斯音乐周(Gaudeamus Music Week)上,她曾演奏了七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在荷兰均为首演,其中两部专门为她而作,为世界首演。

  众所周知,德国是欧洲乃至世界先锋音乐的重要发源地。1946年,达姆施塔特的暑期训练班拉开了战后序列音乐发展的帷幕,奠定了先锋音乐的基石。1951年,科隆广播电视台建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把振荡器发出的声响作为磁带录音制作的电子音乐的音响素材,引领了战后序列音乐新风尚。

  长期在德国的专业深造和实践经历,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经验,使谢亚鸥对当代音乐情有独钟。其实,她对现代音乐的热爱,最初纯属偶然。刚到斯图加特音乐学院求学不久,谢亚鸥的指导老师黄婉莹女士就建议她去旁听一个关于克拉姆钢琴套曲《大宇宙》的系列讲座。这门别开生面的选修课由两位教授共同开设,先由一位作曲教授从作曲技法角度分析讲解作品,然后由一位钢琴教授介绍所需要的特殊演奏技法,展示演奏者如何才能把近乎天书般的谱面变成钢琴上那些奇妙的音响。


来源: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