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波:天涯海角路踏遍 京腔新韵知音多

2020-04-01
陈璐
332684

7.JPG

  老一辈文学家、戏剧家、文艺理论家马少波在新中国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可以由他的老友、著名剧作家阳翰笙说过的一段话中看出——“在我主持对外文委工作期间,少波曾多次率团出国访问。他在新中国早期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立下过汗马功劳。京剧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界舞台,赢得广泛赞誉。少波在组织出国剧目并进行艺术加工方面,付出过艰辛的劳动。”因为文化部“新中国文化交流早期记忆”项目,记者有幸来到马少波家中,亲耳聆听马老为我们讲述那段艰辛与蓬勃交织的岁月,那段辉煌而宝贵的历史。

  每座山上的鸟

  都有它自己美妙的声音

  1955年5月,国务院任命马少波为中国青年艺术团团长,李凌、任虹为副团长,率团赴波兰华沙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

  在中国青年艺术团出发之前,周恩来总理曾专门找马少波谈话,对他主要做了两点明确指示:第一,世界青年联欢节不以比赛为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各国青年的艺术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在联欢节的评比中,苏联和中国是大国,无论参赛的项目、数量和艺术水平,都会比较好,搞不好会出现中苏两国囊括一切奖项的局面,这样既不能达到增进友谊和争取和平的目的,而且也将失去联欢的意义。联欢节的比赛和国际体育比赛不同,因此在评奖中一定要避免让有些小国空手而归。第二,访问北欧的时候,不要只带《三岔口》、《拾玉镯》、《秋江》、《闹天宫》等这些动作性强、语言较少的剧目和一些武打剧目。带上这些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要低估了外国的观众,要全面介绍中国的京剧,使外国观众了解中国京剧的剧情和艺术的整体风格。总理还建议,参加联欢节的京剧节目,展现一下京剧唱功的特色,访问北欧五国时带上全出的《贵妃醉酒》和《二进宫》。

  中国艺术团于7月28日夜抵达了波兰华沙。7月31日,马少波被公推在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开幕式上致开幕辞。8月29日,联欢节闭幕,联欢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

  马少波在实际工作中牢记总理的嘱托,坚决贯彻执行。在青年联欢节的第一次评委会上,他建议中苏两国各让出两个金奖奖项给其他兄弟国家。他说:“我团愿让出两个金奖名额,给朝鲜和越南。欧洲有一句谚语:世界上每座山上的鸟都有它自己的声音,而且都是美妙动人的声音。我们评奖要尊重各自民族的艺术特色,并应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希望苏联同志予以理解、合作,也让出两个金奖的名额。”委员会多数委员对此报以热烈掌声。

  “大家正在为买

  最后一场的戏票打架呢!”

  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闭幕后,受文化部和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的指示,以青年艺术团京剧队为主,遴选部分歌唱、舞蹈节目,又组成中国古典艺术团,由华沙赴北欧,在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进行为期4个月的访问演出。中国古典艺术团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任团长,马少波和任虹为副团长。

  1955年9月6日,艺术团在芬兰国家剧院首次演出,所演京剧引起了赫尔辛基全城轰动,各大报纸也纷纷发表评论。芬兰戏剧组织中央联盟主席维能林表示:“我们钦佩中国的艺术。在神秘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古老的文化,它不愧为东方之光。”芬兰教育部部长沙拉斯蒂夫人说:“我相信通过文化交流和相互访问,会有利于促进人类的文化。艺术是国际语言。通过艺术可以使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接下来,艺术团又陆续去芬兰的其他7个城市进行了演出,再次回到赫尔辛基之后,芬中协会秘书长劳力开能夫人告诉他们:“京剧成了目前赫尔辛基舆论的中心。”“大家正在为买最后一场的戏票打架呢!”

  随后,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到挪威首都奥斯陆,再到丹麦的哥本哈根、奥胡奥尔堡……4个月间,京剧以其超乎寻常的魅力感染着北欧五国,所到之处无不刮起一阵追捧的热潮。中国戏剧艺术与现实相结合而展现的人民性、生命力、想象力和幽默感,京剧艺术将歌唱、音乐、舞蹈、哑剧、表演、道白、武功、美术完整地统一在一起的综合性,以及新中国在古典文化艺术上的继承和创新,受到了北欧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北欧之行中,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马老特意向记者谈到一件鲜为人知的趣闻:当时,在挪威的开幕演出取得极大成功,在挪威地位相当于中国《人民日报》的挪威《奥斯陆报》,第二天以头版头条刊出了大字标题为《中国京剧俘虏了奥斯陆》的报道。当时随团的新华社记者据此报道将稿子发回北京后,新华社领导却颇为踌躇。他们认为:奥斯陆是挪威的首都,中国京剧“俘虏”了一个国家的首都,在我们国内据实报道是否可行?请示周总理后,总理说:“这是外国朋友对我们京剧艺术的评价,是一种形容性的比喻,可以如此报道。‘俘虏’这个词,英文也可以被译为‘征服’。用‘俘虏’或‘征服’,请你们酌定。”最后,新华社以《中国京剧征服了奥斯陆》发了通稿。


来源:文通网